“小剧场”搭建戏剧“大舞台”

从1982年先锋话剧《绝对信号》上演至今,中国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40个年头。在戏剧沃土天津,也不停有戏剧人投身小剧场,探索大戏剧。

3月27日是天下戏剧日,天津人艺副院长、“梅花奖”得主张艳秋在视频号“晒”出自己多年来参演剧目的节目单,第一部就是小剧场话剧《军号响了》,“那是2001年,我第一次担任女主演,第一次演出小剧场话剧,厥后这部剧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小剧场演出季获奖。”除了声誉,这部剧的显示形式也让张艳秋念兹在兹,“剧中爷爷跟孙女坐在观众席讲故事,演出也是跳入跳出,还运用剧场二楼的空间距离,这在那时是很新鲜的。”

往后,张艳秋不停在小剧场探索、吸取、收获:2010年的《玛莱娜公主》是西方经典小剧场话剧,来自比利时的导演让演员光着脚“接地气”演出,并阻止面目神色、发作心里情绪;2011年的《花蕊夫人》,导演任鸣将显示主义、东方美学等相互连系,多元又新颖;2013年出演万方编剧的《关系》,诠释庞大情绪,并以此剧摘得“梅花奖”;2020年担任《不是谁人武家坡》的制作人,与年轻戏剧人一起探索更新的思绪……

线上演出看不停 两台演出相约周末

天津歌舞剧院、天津交响乐团将在“直播天津”线上平台带来两场高水准演出。

张艳秋道出了小剧场戏剧的特点:出现方式新颖、多元,带有实验性、探索性;近几年逐渐强调观众的介入性,以增添亲热感。

“90后”的戏剧人韩雅楠就是由于这些特点而“入坑”,她说:“小剧场的魅力在于未知与包容。我们肉眼所见的区域很小,但空间可以无限延展,拥有无限可能,并允许我们不停实践、探索、打破。”这种魅力也让韩雅楠成了一名戏剧人。入行10年,她介入创作了《听,那古老的弥撒曲》《演·议》《一个关于恋爱的模子》等多部小剧场作品,还把传统戏曲搬进了小剧场。韩雅楠以为,戏曲走进小剧场也是文化传统与艺术本质的回归,小剧场的模式易放大戏曲的诗意、韵味、唯美。2019年,原创小剧场戏曲《西子在望》在津首演,作品在保留传统戏曲唱腔气概、演出特色的基础上施展“实验性”,令观众看后叹息“两百多岁的京剧依然年轻”。

多年来,小剧场戏剧不停推动着戏剧艺术前行。张艳秋以为,其亲热感、探索性,拉近了观众与戏剧的距离。“小剧场”与“大剧场”形成一种互补,一起推动戏剧的繁荣生长。韩雅楠则把小剧场比作戏剧的实验室:“这里充满艺术功效的展示、理念的交流、头脑的碰撞,代表着文艺的一种新生。今年我会着手跨界挖掘优异作品,向更多艺术领域扩展,希望通过小剧场戏剧,能为戏剧艺术、为我们的都会带来新鲜的内容。”

亲近、先锋、多样、诗化、自由……这些小剧场戏剧的“标签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和戏剧人。张艳秋十分一定他们的头脑活跃、敢想敢做,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期待:“戏剧需要深度,更应该具有哲理性,给人以思索和启示。不管形式若何,戏剧的中央是演员,而演员就是要依赖演出。不管在大剧场、小剧场,演出的基本功是基本,基本坚实才有久远的生长。”(记者 刘莉莉)

,

原创文章,作者:APP软件开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keyapp.com/archives/3431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