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族声乐经由一个多世纪的生长逐渐成熟,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欢的艺术家。面向未来,中国民族声乐若何生长得更好?笔者以为要害在于坚持民族特色、民族气概,咬清中国字,唱好中国歌,讲好中国故事。
民族声乐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中国故事,依赖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传承,服务的也是生于斯、长于斯的中国人民。绵延不停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声乐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气力源泉,有了中华文明的滋养,民族声乐才更厚重、更有韵味、更可连续。
小提琴替换不了二胡,芭蕾舞替换不了民族舞,洋装替换不了中山装,油画和国画各有千秋,不能比短长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、审美尺度不能混为一谈。因此,民族声乐要用民族的眼光去评判,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确立审美尺度。西洋声乐可以借鉴或融合,但不能通盘吸收、照抄照搬。
探索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——《人世间》座谈会侧记
电视剧《人世间》播出以来好评不断。
语言与文字是从母语的血液里流淌出来的,民族声乐的唱法不能背离、背弃中国人的文化和原有的样子,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,紧跟上时代生长,在现代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自己的民族唱法。我们要借鉴西洋声乐的发声手艺,而不是机械地学习他们的咬字方式。汉语有35个韵母,有“四声”“八调”“十三辙”等声韵格律,且需要归韵。西方语言的咬字状态咬不出中国语言的一些韵辙。
民族唱法的属性,一半属于“说”。唱好中国歌,首先要咬清中国字。已往一度有一种倾向,就是追求发声技巧而忽略咬字唱词。为了所谓的“科学”发声手艺,放弃了咬中国字,听不清唱词,发出一模一样“科学”的声音,导致千人一声的事态,生产的只能是工艺品,永远不能能成为艺术品。因此,新时代民族声乐必须要有塑造灵魂的价值尺度作评判,切实立起“铸魂”而不是“炫技”的导向。
民族声乐是中国历史与文化自信相连系的产物。“以洋为尊”“以洋为美”“唯洋是从”,是没有前途的。若要让民族声乐具有更普遍的普及性,必须要有符适时代精神的民族声乐作品、相符民族声乐的现代形象。更主要的是,在连系时代生长的同时,坚持民族特色的唱法,发民族的声音,走民族的蹊径。这既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,也是民族特色的时代强音。(赵洋洋)
,
原创文章,作者:APP软件开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keyapp.com/archives/32465.html